扫码点单机器送餐 科技取代了暖心服务?
总裁教煮|罗育基(莆田(大马)副总裁)
最近想起一家怀旧日本料理餐厅,餐厅菜品虽不多,但老板和服务员都是日本人,吃的就是一个气氛,一个由内而外的服务态度。特别是我这个独行侠,以前常光顾,就是因为老板常陪我聊天喝两杯,真的好怀念。
今天放工决定重新找回这份有温度的体验,顺便舒缓一下最近的工作圧力。一进餐厅,熟识的“いらっしゃいませ”,这是Otomo San的声音,老朋友见面当然互相问侯一番,安排我坐一人位后他也去忙了。
原本期待日籍服务员为我介绍菜品,结果却是缅甸员工呈上一张小纸叫我扫码点单,我简直傻了,心中难免失望,也明白现今餐厅员工难找,请外劳员工已成解决服务员的一个办法,而数码点单更是很多盲目跟风老板们解决员工问题的一个求生工具。
可是,这里是吃气氛、吃服务的餐厅,少了服务员的介绍点单当然有点失望,加上我这老花眼忘了带眼镜,手机点单又看不清。几经艰苦终于完成发送,松一口气了……这一刻我在想,很多餐厅自从用了二维码电子点单后,餐厅店员和客人的沟通突然少了。
少了交流多了冷漠
具体来说,传统的客人进入餐厅坐好,服务员都毕恭毕敬地等待客人点单,为客人推荐当天的厨师好介绍,这样的亲切招待环节少不了。
虽然客人可以直接从手机扫码点单,十分方便,但没有服务员的殷切介绍讲解,少了一个交流,多了一份冷漠。而服务员也少了可展示给客人的温情时刻,这种服务还是要保留的,如果省却,服务员更倾向于基本都不搭理客人了。
大家常碰到很多银行企业等电话询问服务,也一样因科技而失去了服务温度。以往,客服一端连着消费者,一端连着企业,沟通便捷又有效。可是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使用电子客服取代人工客服。电子客服不需人力,还可以做到随问随答,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,有利于提升服务效率。然而,有些企业在使用电子客服后,相应的管理却跟不上,无法有效解决问题,影响了消费者体验。
打电话到客服,机器人只会按照程序进行提示,往往没有用户想要的信息,转人工客服则需要排长队;选择在线咨询,所谓的人工智能客服只有机械答问,转人工客服却不一定在线;一些网络平台将人工客服栏隐藏得很深,不费一番功夫都很难找到;一些商家干脆取消人工客服,只留下联系电话,而电话总是无人接听……如此种种现象说明,科技电子化客服是好的工具,但缺乏管理的电子客服不但不能解决问题,反而让咨询者心里更焦虑。

客家酿苦瓜。
只有饭食没有服务
可见,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,却在一步步取代了人与人之间服务的交流,尤其对客人来说,餐厅提供的只有饭食,而没有服务了。
那么,我们也不妨想看看,现今与科技相结合的各种餐饮模式到底靠不靠谱。电子点菜有两种,一种是快餐厅,客人点完随身携带走,一种是到店点单用餐。
对于快餐模式厅,外带咖啡炸鸡汉堡包,利用手机小程序点餐还是很不错的,选好饮料食品后,在不太久的时间到店取走,省时又不影响食物口感。
但另一种,就是到店里点单用餐,点餐时必须扫码,仔细看手机屏幕显示不同菜品,相片的显像度也不一定高清,特别像我有老花眼,有时侯看了相片根本完全没食欲。
因此,很多餐厅为了节省人力成本,用了扫码点单后,让客人很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不到服务的温度,自然潜意识开始反感了。
机器送餐客人让路
此外,还有机器人送菜,这方式曾经引起广泛关注和好奇,但送餐机器人往往需要客人让路,而不是礼让客人,而且到达座位时更要客人自己从机器人中捧餐,这种冷冰冰的服务可谓宾客为主,却让很多客人不太满意。当然,这是由于机器人开发程序上的不足,未来应该可以改进。但机器人送餐,始终少了人与人的交流,甚至没有。
实际上,因为机器人的服务是单一的,造型也绝谈不上仿真。但这种服务可以节省人力,也就是从厨师助手,到机器人,再到顾客,是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的,而且不会面对服务员态度不好的潜在问题。
但也是我之前说,看什么定位餐厅才配什么的客户服务。我绝不反对科技为我们做餐厅做服务带来的有效率和方便,但要视餐厅模式,客群对象,而且也应该加入正常的温度服务。
提升水平走得更远
要知道,在快餐店林立的当今,在哪儿都可以吃上一顿饭,很多人选择价格更高的餐厅,就是为了体验不同的味道和享受服务。既然吃是人生一大乐事,做餐饮的就别让其变得平淡无味了,追求餐厅水平提升,在科技融入的当儿,必须加入暖心的服务方式和态度,才能让餐饮企业走得更远更强。
也许未来几十年后,随着都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,可能送菜、服务、炒菜的工作,都会被机器人慢慢取代。但吃的是人,人是有心的,有温度的服务是历久不衰的,加油吧,所有餐饮从业者!
【客家酿苦瓜】
说了有温度的服务,就煮一道有温度又简单的家乡菜吧——客家酿苦瓜!
酿料在客家人中最为常见的家乡菜,而酿豆腐、酿茄子、酿苦瓜则被称为“煎酿三宝”。客家酿苦瓜是将猪肉馅填在苦瓜节里,猪肉的鲜香和苦瓜的甘苦相辅相成,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。吃起来甘甘不腻,味道清淡鲜美,口感绵绵软软。
常见的做法有两种,一种是蒸,另一种是炸,但自小从妈妈那里偷师,她都是半煎煮的做法。因为蒸出来的肉虽然有味道,但苦瓜不入味,炸的话热量又高了,还是妈妈半煎煮的方式最合我的胃口。
材料:
苦瓜 200g
肉馅 400g
辅料:
鸡蛋 2粒
生粉适量
调味:
胡椒粉适量
花雕酒少许
鸡精粉适量
麻油适量
酱油适量
盐适量
制作方法:
1.准备肉馅,苦瓜洗净。
2.将肉馅加入鸡蛋、盐、麻油、胡椒粉,顺着一个方向搅打至起胶。
3.苦瓜去瓤切成段。

4.将面粉、盐、酱油、鸡精、料酒、水一起放入盘中调成糊;将肉馅酿入苦瓜,两面粘上一层面糊。
5.煎锅放油烧至温热,将苦瓜下锅煎,一面煎定型后再翻面煎。
6.加小半碗水入锅,盖上锅盖焖至收汁即可。
吃饭前先拍照 是不是一种病?
总裁教煮|罗育基(莆田(大马)副总裁)
现代人(包括我自己)吃饭前都爱先拍照,到底是怕吃这食物有问题,要留记录,还是想炫耀食物,又或者是迷上了那份食物的呈现方式?
对众多人来说,如果明知网上炫食物会带来不好的结果,如过度泄露个人信息,但依然控制不住自己,分享后既焦虑又期待得到认同的快感,这种情况真可能是现代人轻微的强迫症症状。
从事餐饮业的我,曾看着几个年轻的客人,抱着一大碗刚煮好、香味十足的卤面,自拍了快10分钟,一副开心满足的样子,这才愿意放下手机拿起筷子,开始吃那碗发胀的卤面。如果说西方人吃饭前的指定动作是祷告,那么现代人吃饭前的指定动作就一定是拍照。
最近,自己一直都有个疑问,就是那些吃饭前每次都要拍好照,然后上传到脸书、Instagram的,不管食物有无颜值,还是什么情况都不管,照样分享,到底累不累啊?
我觉得吃饭是生活需要,是一种享受。但要知道,当下,吃饭已不仅仅是以上几点,更是一种社交活动了。热衷将食物分享到社交网络的人,有轻微的强迫症,可能还会导致饮食失调,你同意吗?
上班族最爱拍美食
“美食与社交平台”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?吃饭前为什么大部分人要拍照打卡呢?
在餐厅内观察客人的用餐习惯,大半客人都爱吃饭前拍照上载到脸书、IG、小红书,谷歌点评等社交平台。此外,大部分在店用餐的客人,都爱一边浏览互联网一边用餐,也会把用餐时拍摄的美食照片分享到社交平台上。所以,如果吃饭时没有手机等电子设备在身边,他们会感到很不自在。分享每天的日常生活,丰富社交平台,食物+餐厅已成为大部分现代人首选的拍摄对象。
社交平台分享带来的存在感,发美食照片的朋友越来越多,各种咖啡馆也成了热门打卡地。拍餐厅、餐具、甜品、朋友、饮品、账单……总之会放到桌子上的东西都会拍。但一些网友也忍不住大发牢骚“快饿死了,还得等你拍照,要不要每次都这样;连吃个拉面都要拍,每次看到脸书就烦躁,好想屏蔽”他们不想知道你中餐吃了鱼翅鲍鱼还是晚餐吃了燕窝,觉得这多无聊。

草莓蜜糖豆炒带子。
刷一刷存在感
不过,我觉得分享自己的生活在社交平台,告诉别人我很好,也很合理,也是一种正能量的行为。
我相信网络美食达人的诞生都是热爱生活或者用心生活的人,存在感很重要,一般人潜不到深海,爬不了高峰,无法通过这些特殊的旅程经历,告诉你我的存在,幸好还可以分享吃饭,这乐趣可是万万不能剥夺呀,生活中的美好经历通过这些达人的记录以及发布,一来是可爱的,能使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;二来是通过分享可以让快乐加倍,也认识世界。
饭前拍照是时代产物
“饭前拍照”这股风潮,最早大哥大不能拍照,更不用说随时随地发布图片于社交平台,现代科技力量,任何不可能的变成可能,拍美食已是一场全民狂欢运动,过程也十分欢乐:“一个人对着一片面包拍,三个人互相拍盘子里的食物……各种姿势搭配各种愉悦的表情,分享在朋友圈,之后方才心满意足地大快朵颐。”
虽然晒美食的行为一致,但深究起来,个人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可能不同。在我看来,只要是一个快乐轻松的过程,分享的人不亦乐乎,那么,看的人也会感到快乐。
反过来,更值得注意的社交平台作为一个客观事物,其中除了正面的消息,必然有负面消息的存在。不知道你没有发现,对待同一则分享消息,大家的反应不尽相同。有些人很平和,有些人很坦然,有些人反应强烈,有些人无法接受,晒幸福的帖子仍然可以引来各种嘲讽,骂声等,这是为什么?有些人明明无法接受,甚至看了难受,但还偏偏要去看,这才是问题的所在。人们习惯于将问题归结到他人身上,一般来说,这方面有强烈反应的,常常在自身的人际关系及亲密关系上有障碍。
记录幸福时刻
美好的瞬间总是值得我们记录,想必你一定也有过那段“吃饭前先拍照发朋友圈”的日子吧!其实我们拍照晒美食、晒旅行、晒幸福、晒生活……初衷与目的都未必是为了炫耀。在人生微凉的时候,用回忆来取暖。
人生中有太多幸福时刻需要被记录,大到出生、毕业、结婚;小到朋友聚会等。特别从事餐饮业的我,把值得的食品拍下来,使我更加留意每一个生活细节,并从中找到日常生活中的美,工作中的乐,拍下照片提升了我的日常体验。当我拍照时,我必然注意到食物的姿态、环境或其他当下的事,令我专注集中享受过程,这是很有意义也很实在的。而且通过小小手机的摄影更深价值,就是可以与最爱的人分享,不论是父母、朋友、邻居都能参与当中,甚至可以透过照片把爱传至下一代。

食材。
草莓蜜糖豆炒带子
草莓与香甜蜜糖豆及带子同炒,艺术加美感,健康又易煮的一道家常小菜。
食材:
蜜糖豆 180 g
带子 5 粒
草莓 5粿
蒜米 5g
蚝 1 汤匙
生抽 1 汤匙
水 1 汤匙
砂糖 1 茶匙
麻油 0.5 茶匙
烹饪方法:
1.将草莓切片备用;用厨房纸将带子完全印干。
2.将蚝油、生抽、砂糖、麻油及水拌匀备用;煮滚一锅水,加入蜜糖豆煮30秒,沥干备用。

3.用中火烧热锅,加少许油,加入带子煎至两面金黄色,盛起备用。
4.用同一个锅,炒香蒜米,加入蜜糖豆、带子快炒。倒入酱汁炒匀,最后放入草莓片拌一拌上碟即成。